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

黑洞概念來自相對論

黑洞──宇宙中的詭異星體 黑洞

黑洞概念來自相對論 最早提出黑洞概念的人,是二百多年前的劍橋學者約翰‧米契爾(John Michell, 1724-1793)。雖然在他那個時代只有牛頓的絕對時空概念,但他依然在 1783 年提出與黑洞有關的想法--當一個物體的脫離速度大到無限大的時候,就連光線也無法逃離它的吸引力。米契爾把想像中的星體稱為「暗恆星」。

1790 年,數學家拉普拉斯(Pierre-Simon Laplace, 1749-1827)利用牛頓力學公式演算,希望能找到隱形的恆星。奇怪的是,他所用的計算方法是錯誤的,但得到的答案卻是對的。不過這也沒啥大礙,因為在往後的一百多年中,人們對於黑洞依然沒能說出個所以然來。

這個情形直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出現,把重力想像成一種「由時空彎曲所造成的萬有引力」後,大家循著這個邏輯推導才建立起黑洞的基本概念。

更有意思的是,有一個叫做史瓦茲(Karl Schwarzschild, 1873-1916)的人,竟然從超困難的愛因斯坦方程式中解出一個解,後來才知道,這個解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不旋轉黑洞(史瓦茲黑洞)的時空結構。緊接著,另一個叫克爾(Roy Kerr, 1934-)的人發現了會旋轉的黑洞。至於黑洞的名稱,則是約翰‧惠勒(John Wheeler, 1911-)在 1967 年提出的,且在那以後的 70 年代,就是人類研究黑洞的黃金時代。


黑洞不黑還很亮
黑洞不但不黑而且還很亮,可能的原因主要有兩個。一是根據 1974 年霍金的黑洞蒸發理論,他把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合併思考,即根據量子效應,黑洞的表面看上去應該會有物質往外面跑,這就是黑洞輻射。循這推衍,黑洞會被慢慢蒸發。可惜科學家看到黑洞輻射的機率微乎其微,因為小如一個太陽質量的黑洞,它的表面溫度是10−8K,想要觀測如此低溫的景象,本身就是一個高難度的極限挑戰。更何況,這個黑洞如果被蒸發,需要 1064 年,這又是另一個遙不可及的極限時間。

黑洞很亮的第二個可能原因和重力位能的釋放有關。當物質遭受重力吸引朝黑洞跑去時,因為角動量的影響,這些物質會在黑洞外圍形成一個吸積盤。

由喀卜勒(Johannes Kepler, 1571-1630)的行星運動三大定理可知,當各個氣體繞著黑洞跑時,它的每一個半徑轉速不一樣,這又表示,吸積盤上的兩兩氣體環會互相摩擦,有摩擦就有熱,一旦熱到一定程度就會發射X光。這些由重力位能轉化成的熱能,會把吸積盤內的氣體(因為非常熱所以任何固體都會被汽化)熱化成電漿。如果吸積盤裡有磁場,電漿可能被加速到接近光速,形成我們觀測到的高能噴流。

另外,有些黑洞會旋轉,有旋轉就有旋轉能量,這些能量也可能被旋轉磁場抽出來放到吸積盤上去,隨即又被轉換成噴流的能源。且當物質掉進一個旋轉非常快的黑洞時,它會把總能量的 42% 釋放出來。這些快速變化的能量,讓黑洞變得非常光亮。如此說來,我們該用什麼工具觀測黑洞比較好呢?那些散落在宇宙中的黑洞,是不是也有大小等級的分別呢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